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与传统媒体的属性有关:囿于传统媒体的出版周期和版面、时段的限制,以及对新闻完整性的专业要求,传统媒体在跟进突发事件报道时,常常力不从心。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从自媒体上获取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同时,由于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以及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和封闭性,加之自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以及受众参与话题、参与社会积极性的提升,传统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在传播过程中遭遇选择性解读和“逆反效应”: 一方面,人们不满意传统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有限、局部与浅层化;另一方面,也会嫌弃传统媒体惯常的“正面报道”的做法,以及自说自话的舆论引导。
在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传播难度在加大。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官微的平台,发挥媒体官微在突发报道中的价值和作用,让媒体官微充当突发事件报道的“先锋”——先由媒体官微抢占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阵地,再由传统媒体在后续深度报道中体现其权威性。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官微关于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事故的七天报道为分析对象。详细论证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官微的传播价值。
一、直播灾情,实时报道进程
突发事件的进展,时刻牵动人心。即便事件真相还有待还原,事件还没有节点性变动,事件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新闻性的事实,受众也想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进程和应对是什么。这是人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需求本能。
但接近真相有一个过程,事实信息在突发事件的初始阶段可能缺失,事件的基本要素可能残缺和模糊,这对于事实层面的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困境和难题。同时,由于传统媒体报道版面和时段的有限,以及呈现新闻的特殊方式——对新闻比较完整的报道,公众所关心的信息未必能够第一时间在传统媒体上呈现。此时,媒体官微的价值就体现出来。因为媒体官微的报道不受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开放的状态,有助于参与和互动,加之媒体官微的字数可以更简洁。因此,媒体官微能够快速整合、报道突发事件的最新消息——这消息未必是本媒体来源的消息,也未必是具有新闻规范的报道,但只要能够反映事情的最新变动,同时以实时报道的状态出现,人们就会形成一种类直播的感觉。这种类直播因为信息的同时呈现与感受的同步生成,让受众感觉与突发事件发生了紧密联系。
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8月13日00:43分,人民日报官微发布了第一条天津港爆炸的微博。【突发:#天津发生爆炸#腾起蘑菇云 河北多地有震感】网友爆料,天津港港区附近发生爆炸,网友@愚大象称:万通新城的家里门被震掉了好几个,巨大的冲浪、火光。河北河间、肃宁、晋州等地均有震感。目前伤亡情况不明。虽然消息的来源是网友,消息的要素也不齐全,但是微博信息因为其时效性保证了消息的新闻价值、传播价值。
当天,人民日报官微共发布微博55条,关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微博为50条,约占总微博数的91%,平均每28.8分钟发布一条该事件微博。其中,31条微博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及事件本身的还原,包括爆炸的具体地点、伤亡人数、附近医院位置和号码及呼吁民众踊跃献血等。这些内容及时而简洁地报道了突发事件的进程,形成了实时报道,产生了类直播的效果。
随后几天,关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微博数量相对减少,间隔时间也在增长,到8月19日相关消息已降为12条,平均间隔时间120分钟。但是,每当事件出现关键节点和舆论热点时,媒体官微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和报道,较好地解决了媒体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的难题。
更深层地看,直播灾情让受众与灾情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应对灾情的共同意识。这种紧密联系有:信息层面的联系,让人们看到灾情变动,产生关注自觉;心理层面的联系,让人们感同身受,释放内心的关心和紧张;共同体层面的联系,让人们看到社会的力量和个体的责任,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救灾。
二、解读应对,形成救援合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独家重大新闻比较困难,甚至连更具体的信息也无法获悉、传播。这是突发事件的传播特点决定的。但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却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这既是受众的需要,也是救灾的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应该成为信息整合、消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平台。此时,报道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表态。这是政府危机公关意识的表现,也是其危机公关能力的体现。而这种表态,无论是指示还是批示,多以观点的形式呈现,观点就成为最有价值的传播内容。也就是说,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能够做好的其实应该是观点传播——对权威声音的传播,这本身就是政府危机公关的应有内容,也是媒体舆论引导的职责所在。
二是救灾的进程。媒体官微可以在第一时间成为各种救灾信息的整合之地——通过媒体官微的互动、转发、评论和超链接的功能,将各个职能部门微博上发布的救灾信息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营造一个整体有序的救援环境,打造一个传播权威信息的主流平台;另一方面,利用救灾信息的及时传播,建立公众对于救灾的信心。当各部门救灾的过程被具体而及时地呈现时,救灾的过程就以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以8月13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10:53,人民日报官微援引央视消息,报道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确定的工作思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知政府应对灾情的决心和信心。11:11,报道了天津消防最新的救援方案。13:09,转发天津交警消息,扩散道路管制措施。这些救灾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及时传播,决定着救灾的有序和效率。整合这些消息的媒体官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息救灾的载体——整合、扩散有用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救灾的透明,保证救灾的秩序。
三是辟谣信息的发布。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因为信息的有限和不透明,经常会出现各种谣言。对于媒体官微来说,及时性和权威性是其与谣言赛跑的两个法宝。媒体官微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刚刚出现苗头的谣言进行正本清源,还原真相,从而防止谣言传播,保证救灾过程中舆论的理性与平稳。从某种意义上说,辟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救灾的过程。以人民日报官微【这些谣言,别再传了!】为例,文章对救灾过程传播较为广泛的几个谣言进行了针对性的辟谣:①700吨氰化钠毒死全中国人?真相:氰化钠的数量和位置已经确定,大部分保存完好。②十五个人十五个装尸袋?真相:是救援担架。③城管抢志愿者的东西?真相:泰达医院物资超负荷,城管协助转移。④周边人群要去检查身体?真相:剧烈腹痛者才有可能迟发破裂。这些辟谣信息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和紧张,杜绝了谣言扩散的隐患。
三、梳理舆情,打捞公众意见
突发事件的传播难在两头:一是真相获得比较困难,或者说,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二是受众情绪处于波动状态,“塔西佗陷阱”的存在让传播和引导变得更加困难。如何让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更有效果?除了要及时提供具体而周全的事实之外(这个目标在某些阶段只能是一个努力方向,还需要对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舆情状态和情绪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积极的反映),通过主动关注和打捞,会让公众的情绪找到一个表达、发泄的通道,同时让一些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得到调查和处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公众的舆情进行打捞和呈现。
一是以采访和调查的方式,对公众的情绪和态度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发现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的情绪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舆情监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调查的内容,故而可以视作收集舆情的一种方式。这种舆情调查需要一段时间,媒体官微可以发布相应调查,或对网友信息的转发和评论情况进行总结。
二是让代表性的公众意见得到回应或者有发表的机会。这种发表可以是通过记者的采访报道发表,这是媒体“喉舌论”的体现,也可以是刊登公众想要发表的评论和观点,让公众的意见可以得到媒体的传播。当公众意见可以通过媒体公开传播和表达时,就不会存在舆情压抑的情形,也不会导致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出现逆反效应。如,人民日报官微【微议录:牢记血的教训】@光影里的肥皂水 :希望有更多的人被救出!坚持住!@寒山风 :严惩相关责任人,以儆效尤;@梦想家敏敏妞妞 :一定不要停留在理论,严格检查全国化工厂,严惩这一次天津爆炸相关不负责任的人员,以正视听!@胡鹏新 :痛定思痛。这则微评通过整合网友的代表性观点,将意见做一个反馈,让公众积聚的舆情得到一定程度呈现与释放。
三是对网友意见的回应。如,【回复@吃货不是我啦啦啦】在正在进行的#天津港爆炸事故#第四场发布会上,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建生进一步辟谣,前副市长只升华只有一个女儿,只峰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吃货不是我啦啦啦:然而发布会结束记者喊的只峰是谁,求真相。这种直接回复,有效地缓解了公众的焦虑,解答了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对舆情的引导。
主动的观点很容易获得,开放的媒体平台必然可以收到关于突发事件的各种评论和意见。而沉没性意见比较难获得,意见的持有者可能缺少表达的能力和机会。这就需要媒体更积极地作为,对那些突发事件中的沉没的声音进行打捞,让那些需要得到关注的声音,有被听到的机会。